重庆宝山公墓:殡葬语言
来自:互联网 发布者:管理员 发布于:2013-08-01重庆陵园工作人员认为殡葬语言的原始意义,首先源于原始人对鬼魂的恐惧,即对死者名字的禁忌。原始人对于死者名字的回避,乃源于恐惧心理。其次,人们厌弃死亡,厌恶那些僵硬而冰凉的尸体和悲哀的丧事场面,便发明出一套喻指死亡及其物品的称谓。这是殡葬语言的心理起源,它基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。
据重庆宝山公墓工作人员介绍,所谓殡葬语言,即殡葬活动中的语言,这里主要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。其形式,如:死亡称谓、谥号、避讳、庙号、碑文、铭文、墓志铭、讣告、挽联、祭文、哀乐等。本章仅讨论死亡称谓、谥号、避讳,其它则在后面分别述说之。
进入文明社会,重庆公墓工作人员说,由于纪念、歌颂、尊崇死者和激励生者的社会性需要,经国家之手,殡葬语言愈益丰富、等级愈益森严起来。诸如,对死亡的称谓、谥号、避讳、祭文、哀乐、殡葬文书等等,其中充满了价值观上的褒贬之词。自然,殡葬语言离它的原始出发点就越来越远了。
重庆公墓网关于死亡的称谓中的四大类说明
第一类,属于自然色彩的,即自然宗教、自然哲学和生活信念的观点。
第二类,属于国家政治色彩的,它通常又饱含着儒家的褒贬精神。
第三类,属于道家(包括道教)色彩的。
第四类,属于佛教色彩的。
第五类,近世西学色彩的。
这些区别有的只具有相对意义,如“逝世”一词,就既象道家语,又是自然色彩语。这是因为各学派词汇的产生均源于自然,而各成分之间也存在着一个融合过程。重庆陵园工作人员说,在民间,表示死亡词的使用频率以自然色彩、道家居多;官方场合则以儒家语言居多。在挽联一类文学表达方式中,又尤以道家语言居多。由于替代词汇的丰富,直接用“死亡”一词的场合反而不多了。各地对死亡还有一些自己的称呼。相关阅读:殡与出殡。